“ADC+免疫”炸场!2025国际肺癌前沿及创新论坛放出5大数据,4年生存率飙到21.9%

2025-11-03 17:42:04 MedTrend医趋势

11月2日,“开创未来·国际肺癌前沿及创新论坛”于上海盛大启幕。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Fred Hirsch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与来自7个国家的近30位知名专家,就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耐药、小细胞肺癌(SCLC)长生存等临床痛点交出最新答卷。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把肺癌治疗版图重画了一遍,但真正改变患者命运的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衔接器。”吴一龙在开幕致辞中直言,这些新兴技术正把“肺癌变成慢性病”从口号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

本土创新力量成为会场高频词。复宏汉霖CEO朱俊在主旨报告中透露,公司核心产品斯鲁利单抗已在近40个国家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SCLC,全球累计治疗患者超过90万例。更引人关注的是其PD-L1 ADC候选药HLX43,二期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接受免疫和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3.3%至47.4%,脑转移亚组ORR亦达到30%,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0%,且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该药物已被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预计2026年启动国际多中心III期。

 

备受关注的广谱ADC药物HLX43公布了最新数据更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万蕊教授指出:作为全球第二款靶向PD-L1的ADC,HLX43在晚期NSCLC中再次展现出了良好治疗效果。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EGFR突变状态或PD-L1表达水平如何,均可观察到疗效。RP2/3剂量在既往接受过免疫和化疗的鳞癌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3.3%;在既往接受过免疫和化疗的EGFR野生型非鳞状NSCLC中的ORR达47.4%;在脑转移患者中的ORR达30.0%,疾病控制率(DCR)达90.0%。且安全性良好,血液学毒性低。这些数据为HLX43后续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Jonathan W. Riess教授代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系统解析了免疫耐药机制。他指出,免疫耐药由肿瘤内在因子、宿主免疫状态和肿瘤微环境共同驱动,临床需要“多管齐下”。ADC由于兼具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被认为是克服“冷肿瘤”最有效手段之一,HLX43的早期数据验证了这一理论。

EGFR高表达鳞癌长期缺乏高效低毒方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嘉欣教授分享的II期研究(NCT04976647)首次评估了“EGFR单抗HLX07+斯鲁利单抗+化疗”三联策略,结果显示800 mg与1000 mg组的ORR分别为69.2%和7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最长组尚未达到,24个月仍在随访,≥3级不良反应不足10%。专家组认为,该方案有望为约占NSCLC 30%的鳞癌患者提供新的一线选择,相关III期试验已启动。

肺癌的另一大“硬骨头”——广泛期SCLC也出现长生存曙光。乔治城大学伦巴第综合癌症中心Chul Kim教授在报告中援引ASTRUM-005研究最新随访: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使ITT人群死亡风险下降38%,4年总生存率提高到21.9%,亚裔人群获益一致。Kim表示,这是PD-1抑制剂在SCLC领域首次突破20%的“长生存门槛”,为“慢病化”奠定基础。局限期SCLC方面,ADRIATIC研究已确立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的新标准,中国版临床方案预计年底启动。

学术亮点之外,产业协作亦成为论坛焦点。圆桌讨论环节,中外专家就ADC药物降价路径、中美双报实操、创新支付模式等议题展开交锋。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国产linker-payload技术成熟将降低ADC成本约40%,而医保、商保、患者援助“三驾马车”并行,可显著提高患者可及性。FDA与中国国家药监局已明确接受国际多中心数据,只要生物标志物和临床终点一致,中美同步上市“窗口已经打开”。

论坛闭幕环节,三位大会主席联合发布《肺癌创新上海倡议》,提出三项行动:

建立全球ADC临床协作网,共享生物标志物与毒性管理标准;

在中国设立SCLC免疫治疗示范中心,用真实世界数据验证“慢病化”目标;

推动本土创新药企与国际机构1∶1联合资助后期临床,降低研发风险。

陆舜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过去十年,中国贡献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循证证据;未来十年,我们要让ADC、TCE等新技术第一时间在中国落地、走出去,实现双向奔赴。”Fred Hirsch教授亦强调,只有持续的国际合作和开放的数据共享,才能把4年生存率从今天的20%提升到50%,“那时我们才能说肺癌真正成了慢性病”。

据主办方介绍,下一届论坛将于2026年移师巴塞罗那,中欧专家将联合发布HLX43全球III期首要终点数据。业内预期,若结果维持现有疗效,该药物将成为首款获批用于肺癌的国产PD-L1 ADC,中国创新有望再次刷新全球治疗格局。


20251103_174409_666997.png

朱俊博士


分享: 分享

MedTrend  ∣ 医趋势

医疗前沿资讯 | 趋势观察洞见 | 组织与领导力 | 人才解决方案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